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

平行宇宙終結恐龍?

▲如果不是遇上大滅絕,聰明的迅猛龍現在可能還統治著地球。(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霸主,牠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在當時地球的食物鏈中,處於絕對強勢地位。這種優勢足以讓恐龍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然而在6500萬年前,這些盛世強龍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永遠的滅絕了。
關於恐龍的「大滅絕」之謎,是生物演化史上的懸案,說法也有很多種。以下是最主流的幾種論述:
隕石撞擊說
在有關恐龍滅絕的解謎中,隕石撞擊說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此一說法認為:在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體積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小的小行星,從天而降。它在地球上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讓地球產生了舖天蓋地的灰塵,極地冰雪融化、植物毀滅。
火山灰遮掩了太陽的光芒,氣溫驟降、大雨滂沱、 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上依然煙塵滾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氣候變冷,恐龍無法適應這劇烈的環境變化,陸續大批死去,恐龍時代結束。
氣候變遷說
除了隕石撞擊說,還有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在於地球自身氣候的變化。這種觀點認為,在距今6500萬年前,曾分隔北冰洋與其他大洋的「堤岸」突然決口,北冰洋「外溢」的冷水形成海洋冷流,海水溫度迅速下降大約攝氏20度。大陸上空的空氣因此變冷,水蒸氣含量迅速減少,陸地上普遍乾旱。恐龍無法適應這種環境,尤其是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遭到嚴重損壞,導致恐龍無法繁殖後代,最終恐龍滅絕。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顯示,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古陸塊」。但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時期發生了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引起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最終導致恐龍滅絕。
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氣體大量噴出,造成地球上急劇的溫室效應,大批植物死亡,與此同時,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恐龍和其他生物滅亡。火山噴發還可能導致白堊紀末期降下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有害物質,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陸續死掉。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因此無法生存下去。環境變了,植物也改變,草食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因此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的滅絕,讓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食物,結果也跟著滅絕了。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千萬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終於在地球上絕跡。
被子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裡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物種競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早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於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的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恐龍的數量急劇增加,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草食性恐龍滅絕了。而肉食性恐龍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變得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
海洋退潮說
有科學家認為,海洋退潮時,陸地之間相接壤,毫無關聯的生物得以彼此接觸,導致食物鏈的變化。同時,新的疾病或寄生蟲也可能互相傳染,因而造成某類生物滅絕。例如袋鼠能在大洋洲這樣的島嶼大陸上生存,但牠們在南美大陸上遇到其他天敵時,就滅絕了。恐龍也可能是因為海洋退潮,導致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生物、疾病、寄生蟲入侵,從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跟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跟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物種的老化說
恐龍在地球上的演化長達1億6千多萬年,使得牠們的身體已經達到了演化的極限,而大腦卻沒有相應的演化。這些龐然大物毫無節制的繁衍,也導致生存競爭愈加激烈,最終導致絕種。因而,有人認為自然災難只是恐龍滅絕的外因,進化到極限,導致物種無法再產生新的適應環境的個體,才是恐龍滅絕的根本內因。
溫血動物說
隨著化石資源的不斷增多,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導致無法存活。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變得虛弱,如果天氣持續寒冷,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凍死。
平行世界說
在所有有關恐龍滅絕的猜想中,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的理論是最具有科幻色彩的說法。這種說法脫胎於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的觀點,即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以來光所行進的最遠距離,在這個範圍之外,還存在著跟我們所處空間一模一樣的宇宙。
這樣的宇宙有無數個,每一個宇宙又都是「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根據這樣的觀點,有人推論,恐龍之所以會滅絕,是因為未來人類製造了更多的污染和致命的毒素,這種劇毒物質,透過時間窗口,傾覆於恐龍時代,在平行世界中造成恐龍的大量死亡直至絕滅。
有科學家相信,如果恐龍不曾滅絕,完全有可能發展為高智慧的動物,例如恐龍發展到後期時出現的「奔龍」;即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迅猛龍」。
這種恐龍其大腦已具有一定的複雜性,牠們眼睛很大,視覺靈敏,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能夠準確判斷距離。牠們身高約在1.4公尺,前肢已經從行走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是,這種恐龍是群居的,這種社區化的特性加強了牠們之間的資訊交流,提供了向社會轉化的條件;這跟人們往常對恐龍那種呆頭呆腦的印象,極不相同。
如果恐龍不曾滅絕,它們今天也許仍然是地球主宰,那麼這種強勢的群體必然會抑制新生的物種,如果是這樣,人類就不能順利的從猿猴演化而來。這實際上也在提醒著我們,人類的出現,只是生物演化中的一個環節,我們並不具備傲視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資本,誰也不會是地球上永遠的主宰。

原文網址: 平行宇宙終結恐龍? 

平行宇宙存在」首批確鑿證據!

image

▲「平行宇宙」示意圖。一,大爆炸發生時,其他宇宙對我們宇宙產生拖曳力。二,宇宙微波分布圖。三,圖上出現無法解釋的「冷點」。( 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宣稱發現了其他「平行宇宙」存在的第一個「確鑿證據」。
宇宙學家研究了從普朗克衛星(望遠鏡)蒐集的數據,描繪成宇宙地圖。他們提出結論說,它顯示出的異常情況,只可能是由其他宇宙引力拖曳造成的。
這張宇宙地圖顯示目前仍能檢測到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產生的輻射,亦即「宇宙微波」的背景輻射。
科學家預測這種輻射應該是均勻分佈的。但這張地圖卻顯示在南部天空輻射更加密集,同時還存在著一個目前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冷點」(Cold Spot)。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蘿拉‧梅西尼-霍頓(Laura Mersini-Houghton)、以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李察霍德曼(Richard Holman)教授,早在2005年就預測了這種輻射異常性的存在,並且指出它們是由其他宇宙引力的拖曳作用造成的。
梅西尼霍頓博士研究了普朗克的數據後,宣稱她的假設被證實了。她的發現暗示著:除了我們所處的宇宙外,可能還存在有無限個平行宇宙。
她說:「這些異常情況,是宇宙大爆炸形成時,其他宇宙對我們宇宙的拖曳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其他宇宙存在的首批確鑿證據。」

儘管有科學家對「有其他宇宙存在」的理論持懷疑態度,但上述發現的確是朝改變物理學觀點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操作這個耗資5.15億英鎊(約253億台幣)普朗克望遠鏡的歐洲太空局表示:「由於普朗克地圖的精確性是如此之高,它能夠解釋某些奇特的、無法解釋的特徵,它可能需要新的物理學理解。」
英國劍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馬爾康裴瑞(Malcolm Perry)認為,這些發現可能提供了「 有其他宇宙存在」的真實證據。
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喬治艾夫斯塔休(George Efstathiou)說:「這樣的觀點現在聽起來可能非常古怪,正如一百年前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時引起的反應一樣。但是當我們獲得了確鑿的證據,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又稱多重宇宙(Multiverse),指的是一種在物理學裡的理論:在我們的宇宙之外,很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宇宙,這些宇宙的基本物理常數可能跟我們所認知的宇宙相同,但也可能不同。
平行宇宙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提出的。該理論經常被用以說明:一個事件不同的過程、或一個不同的決定的後續發展,存在於不同的平行宇宙裡。
這個理論也常被用於解釋其他的一些詭論,例如關於時間旅行的一些詭論:「一顆球落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無法進入時光隧道」。解決此一詭論,除了假設「時間旅行不可能」之外,另外也可以平行宇宙來作解釋裡。根據平行宇宙理論的解釋:這顆球撞上自己、和沒有撞上自己、是兩個不同的平行宇宙。
近代這個理論已經激起大量科學、哲學和神學的問題,科幻小說更喜歡將平行宇宙的概念用於其中。原文及更多照片請看這裡       維基百科對平行宇宙的解釋,請看這裡    

異世界入口 黑洞可能也是蟲洞!

image

▲蟲洞是連接兩個時空的彎曲通道。左為我們宇宙的蟲洞入口,右為在另一個宇宙的蟲洞出口。( 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認為的黑洞天體很可能就是產生其他宇宙的蟲洞。如果事實的確如此,那麼它將幫助揭開一個名為「黑洞資訊悖論」的量子謎題,但批評家認為它也可能引發新的問題,例如蟲洞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黑洞是內部具有強大引力場的天體,這樣強大的引力使得即使是光也無法逃逸。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當物質被擠壓成非常小的空間時,就會形成黑洞。儘管黑洞無法被直接觀測到,但天文學家已經鑑別出很多很可能是黑洞的天體,主要是基於對環繞在其周圍的物質的觀測。
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蒂博達莫爾(Thibault Damour)與德國不萊梅國際大學的謝爾蓋索羅杜金(Sergey Solodukhin)認為,這些黑洞天體可能是實為蟲洞的結構。
蟲洞是連接時空織布中兩個不同地方的彎曲通道。如果你將宇宙想像為二維的紙張,蟲洞就是連接這張紙和另一張紙的「咽喉」通道。在這種情況下,一張紙可能是一個單獨的宇宙,擁有自己的恆星、星系和行星。達莫爾與索羅杜金研究了蟲洞可能的情形,並驚訝的發現它是如此的跟黑洞相似,以至於幾乎無法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
霍金輻射
物質環繞蟲洞旋轉的方式,跟環繞黑洞是一樣的,因為兩者扭曲環繞著它們時空的方式是相同的。有人提出利用「霍金輻射」來區分兩者,「霍金輻射」是指來自黑洞的光和粒子輻射,它們具有能量光譜的特性。但是這種輻射非常微弱,以至於它可能被其他的源完全湮沒;例如宇宙大爆炸後殘餘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因此觀測「霍金輻射」幾乎不可能。
另一個可能存在的不同之處是:蟲洞可能沒有黑洞所具有的「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 一種時空的曲隔界線)。這意味著物質可以進入蟲洞,也可以再次出來。實際上,理論家稱有一類蟲洞會自我包裹,因此並不會產生另一個宇宙的入口,而是返回到自身的入口。
勇者的遊戲
即便如此,這也沒有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由於蟲洞的具體的形狀不同,物質跌入蟲洞之後可能要花費數十億年之後才能從裡面出來。即使蟲洞的形狀非常完美,宇宙最古老的蟲洞目前也尚未「吐出」任何物質。
看起來似乎只有一條探尋天文學黑洞的途徑:就是勇敢的向它縱身一躍。這絕對是一個勇者的危險遊戲,因為如果跳入一個黑洞,其強大的重力場將會撕裂人類身體的每一個原子;即便幸運的進入了一個蟲洞,其內部強大的引力仍然是致命的。
假設你僥倖存活下來,而蟲洞恰好是不對稱的,你會發現自己處在另一個宇宙的另一邊。還沒等你看清楚,這個蟲洞也許又把你吸回到所出發的宇宙入口了。
溜溜球運動
達莫爾說:「太空船也能做這樣的溜溜球(yo-yo)運動。但是如果使用自己的燃料,你就能從蟲洞的引力中逃逸,然後探索另一邊的宇宙。」
不過在宇宙另一頭的朋友,也許要等上數十億年才能再次見到你,因為在蟲洞裡的穿越時間將會非常漫長。這樣的延滯,使得在蟲洞兩邊的有效通訊變得幾乎不可能。索羅杜金說,如果能夠發現或者構建微觀蟲洞,這種延滯可能縮短至幾秒鐘時間。
研究黑洞形成和蟲洞特性的美國俄勒岡大學尤金分校的史蒂芬許(Stephen Hsu)認為,利用觀測區分黑洞和蟲洞之間的差別,幾乎不可能,至少憑目前的科技是不可能實現的。
外來物質
史蒂芬許說:「黑洞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讓落入黑洞的物體『有去無回』的事件事界,對此我們目前還無法進行測試。但目前被認為是黑洞的天體,也可能的確是黑洞而非蟲洞,這種情況也並非不可能。目前存在不少關於黑洞形成的可行情景,例如大質量恆星的坍塌,但有關蟲洞是如何形成的則仍是未知數。」
蟲洞可能跟宏觀的黑洞有所不同,它需要一些外來的物質保持自身穩定,而這種外來物質是否真實存在,又是個未知數。
索羅杜金認為蟲洞的形成方式,可能跟黑洞相差無幾,例如同樣來自於坍塌的恆星。在這種情境下,物理學家一般認為會產生黑洞,但索羅杜金認為量子效應可能會阻止坍縮形成黑洞的過程,轉而形成蟲洞。
微觀黑洞
索羅杜金稱此一機制在更完整的物理學理論下,將不可避免,後者統一了重力和量子力學的理論,它是物理學界長久以來的夢想和目標。如果此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以往我們認為會形成黑洞的地方,就可能會形成蟲洞。
此一猜想並不是沒有方法對它進行測試。有物理學家認為未來的粒子加速器實驗,將能夠產生微觀黑洞。這種微觀黑洞有可能放射出可以計算的「霍金輻射」,以證明產生的是黑洞而非蟲洞。
但是如果索羅杜金所猜的是正確的話,那麼形成的會是一個微觀蟲洞,因此將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透過這樣簡單的測試,就能辨別產生的是黑洞還是蟲洞。」
蟲洞的另一個優點在於能夠解決所謂的「黑洞資訊悖論」。黑洞唯一能夠釋放出的就是「霍金輻射」,但這些「霍金輻射」將如何攜帶最初落入黑洞天體的原始資訊,目前還尚不清楚。這種混亂效應與量子力學相衝突,後者禁止這種資訊的遺失。
索羅杜金說:「從理論上來說,蟲洞要比黑洞好的多,因此它不會發生資訊遺失。」 由於蟲洞沒有視界,物體無需轉化成「霍金輻射」就能自動離開蟲洞,因此也就不存在資訊遺失的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