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網際網路貨幣一直備受人們的懷疑,除了條件不成熟外,資訊不足和誤解也是原因,但這種情況或許即將改觀,因為從實體貨幣和信用卡支付邁向虛擬貨幣的發展趨勢已隱然成形,許多業者正摩拳擦掌,一場虛擬貨幣的戰爭似乎即將開打。
業界專家預言,數位貨幣與支付將在不到十年內成為消費支付的主流模式,未來市場競爭的慘烈也將達到空前的程度。大多數大公司已開始推出自己的系統。例如,亞馬遜公司本月初宣布,將在5月推出虛擬貨幣,讓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購買應用程式和遊戲等虛擬商品;美國運通也正實驗社群貨幣(social currency)。
像Google Wallet這類數位皮夾,將變成消費者暢遊網路時攜帶多種虛擬貨幣的工具。未來你的數位皮夾將攜帶美元、歐元、Ven、位元幣(Bitcoin),也許還有臉書幣(Facebook Credit),反而你的金融卡愈來愈派不上用場。
以Bitcon和Ven來作比較,可以看到虛擬貨幣概念在現實世界實驗的縮影。2009年1月就已推出的Bitcoin是一種匿名化、分散式的虛擬貨幣,曾因此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點名為洗錢工具。對照之下,由Hub Culture公司執行長史達納克在2007年7月創設的Ven,採用集中式數位交易所。Ven對照Bitcoin,有如iTunes相對於BitTorrent。
Ven在2009年率先於市場自由浮動,2011年9月也率先加入湯森路透的報價系統,使銀行和金融機構得以進行交易。今日的Ven已是穩定而可靠的全球金融體系的一部分。
Ven以「一籃子」實體硬經濟資產—混合多種貨幣、商品以及碳—來定價,因此具有流動性、真實世界的價值;具備較少法定貨幣的性質,而較像硬資產,也因此比傳統貨幣更穩定,在市場波動更小。
反觀Bitcoin幣值的決定較武斷,因此早期使用者較占便宜,因為已發行的Bitcoin會升值(也因而快速成長)。近來媒體報導它可能來日無多雖然還言之過早,但Bitcoin市場已開始大幅震盪。
Bitcoin的累積大部分用來投機和交易;反觀可使用Ven交易的商店出售汽車、現代藝術品、時裝、服飾,甚至私人島嶼。你也可以用Ven購買商品,包括黃金。
儘管Bitcoin和Ven的模式很受矚目,但它們在線上支付世界仍然微不足道,反而是愈來愈多人看好另一種潛力十足的虛擬貨幣:臉書幣。
雖然用臉書幣購買「虛擬商品」的概念被斥為愚蠢可笑,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改觀。業界觀察家說,試想要是大受軟體開發商歡迎的「軟體內購買」(in-app purchase)支付模式,擴大到整個網路,擁有8億用戶的臉書將擁有莫大的競爭優勢。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