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阿拉伯帝国才是人类史上领土最大的帝国

image

阿拉伯(Arab)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Khalifa)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Byzantium)和波斯(Persia)的南部边疆。他们前进,他们作战,他们征服,他通过血与火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举世无匹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4000万平方公里。

正统哈里发的扩张:
镇压了内部反对势力后,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Bakr,573-634)随即向叙利亚(Syrian)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巨大胜利的强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欧麦尔(Umar,586-644)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哈里发的军队同时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进攻。被称作“安拉(Allah)之剑”的哈利德(Khalid,?-642)将军,率领阿拉伯人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Yarmuk River)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Damascus)。哈里发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Jerusalem)于638年请降归顺。面对阿拉伯人猛烈的攻击,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悲哀说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河山,还是归于敌人了!”
占领叙利亚后,4万阿拉伯铁骑乘胜挥师东进。637年,哈里发的军队占领了伊拉克(Iraq),并向波斯腹地不断推进,最终于642年彻底击败了波斯军队,征服了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西征大军也捷报频传。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Egypt),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642年,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主人,整个埃及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Osman,574-656)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在他的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先后征服亚洲的呼罗珊(Khorasan)、亚美尼亚(Armenia)、阿塞拜疆(Azerbaijan)以及非洲的利比亚(Libya)等地区。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奥斯曼征集小亚细亚(Asia Minor)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倭马亚王朝的扩张:
在东方,阿拉伯人于664年占领阿富汗(Afghanistan)地区,然后分作两路,北路军侵入中亚,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尔(Pamir)遇到中国军队才停下脚步。南路军攻入印度河(Indus River)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大小邦国。在北方,阿拉伯帝国的兵锋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由于拜占庭帝国的顽强抵抗,阿拉伯人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哈里发征服拜占庭的野心终究未能实现。在西方,阿拉伯人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在非洲北部最后的驻军,占领从突尼斯(Tunisia)直到摩洛哥(Morocco)的广袤土地。阿拉伯帝国使非洲的柏柏尔人(Berbers)归依了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组成军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Gibraltar Strait)进攻西班牙(Spain),征服了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 Kingdom)。732年,哈里发的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Pyrenees),进攻法兰克(Frankish)王国,在普瓦提埃(Poitiers)附近被法兰克人击败。

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大规模征服运动终于落下帷幕。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成果:
正统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的大规模扩张运动,为阿拉伯帝国开辟了辽阔的疆土。到8世纪初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南自苏丹(The Nile),东达印度,北到西伯利亚乌拉尔河下游南缘。横跨亚、欧、非澳四大洲的土地,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是唐朝961万)的两三倍。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伊斯兰教的扩张。在被征服地区,非伊斯兰教徒并没有被强迫改变信仰。事实上,阿拉伯统治者往往并不鼓励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因为阿拉伯帝国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赋税,要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兰教,则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的财政收入将大大降低。
经过78年的扩张(634--712年)为高潮时期,阿拉伯帝国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联盟的酋长,而是一位东方的神权君主。建立在官僚体系和常备军的基础之上。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下,广袤疆域内各个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渐融合,最终于几个世纪后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举世闻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兴地;也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作为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位于阿拉伯文明地带-新月沃地。首都大马士革;曾是阿拉伯第三王朝政治中心。在伍麦叶王朝;历位皇权统治者;哈里发曾从此发布敕令。指挥亚欧非三洲的运作。以后的阿拔斯哈里发则迁都于巴格达。在历史上;以北非阿拉比亚;为阿拉伯本部-的伊斯兰世界;皇权统治者哈里发。其敕命颁行天下。及治下苏丹-艾米尔。作为西非的宗主国伊斯兰世界权威;曾统治着东非殖民地;印度苏丹国、伊郎,东西突厥斯坦;小亚西亚;高加索地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伊比利亚半岛;意大里大利全境几乎遭受阿拉伯人的突袭和进攻。并长期战拒意大利南境。马尔代;马来群岛;及原占城伊斯兰国都信奉穆斯林宗教或接受哈里发的宗主权。成为古今最大的帝国。阿拉伯人这时以他们起事以来动员的最大规模的部队,以区区4万之众就击溃了波斯帝国军队数十万之众。就此而言当蒙古人以20万军队;打败阿拉伯帝国区区藩镇花剌子摩也无足为怪了。仅此成吉思汗大军也实在难与与阿拉伯人相及;当年阿拉伯军队是无可匹敌的!成吉思汗在征服阿拉伯帝国藩属“花剌子模”(号称40万人)时用兵15万之众。蒙古人总兵力竟高达20余万。与此而较阿拉伯帝国在兴起时只仅仅6万的精锐骑兵;消灭波斯帝国时仅用主力4万阿拉伯铁骑。因此就这一点上成吉思汗大军是与阿拉伯人无以匹及的;就是成吉思也是比不上的。统治领土超过大英帝国的3300万平方公里;蒙古帝国的约3000万平方公里的实辖地。这是人类史上古今无二的大帝国。统治领土面积约为近40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地国。如加上奥斯曼土耳其时期(也是穆斯林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土耳其人建立的中央集权政府)的新扩张领土俄罗斯金帐汗国沙皇俄国虽然也侵入原金帐汗国诸地区;大却也承认克里米亚(蒙古金帐汗国的嫡系继承者)汗国的宗主权。当时的克里米亚同时也是土耳其统治领土的一部分。整个巴尔干半岛、匈牙利、奥地利几乎全境领土;占欧洲面积的500万平方公里领土。至此穆斯林领土达4500万领土。加上穆斯林西伯利亚汗国;面积可达5500万平方公里领土。在西方人不断地对伊斯兰的侵入,用了200年时间得到的耶路撒冷;在萨拉丁的率领之下收复阿勒斯坦。即使阿拉伯人十分衰弱;在蒙古人占领叙利亚之后哈里发却也成功的收复叙利亚;兵抵巴格达。也打破了当时的一些基督教国家的君主,趁阿拉伯帝国势力衰弱之机;联合蒙古鞑靼兵消灭阿拉伯帝国主力军队的企图。也更永久的击退了数百年侵入的十字军。作为阿拉伯帝国的西南边疆;马里、尼日尔苏丹们一直臣属于阿拉伯哈里发及以后成为伊斯兰哈里发的原土耳其诸位苏丹。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除阿拉伯本部的22个阿拉伯国家;面积达1420万平方公里。还有今日西非的马里;尼日尔;乍得;都是作为藩属而存在;土耳其时期;今日西南部非洲的尼日尔,尼日利亚及喀麦隆曾同作为一个国家;在同一个苏丹统治。当时的苏丹遣使向奥斯曼苏丹称臣;永久隶属伊斯兰哈里发政府体系之下。当时奥斯曼苏丹同时也是穆斯林的君主-哈里发。阿拉伯-穆斯林哈里发在西部非洲拥有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东非除藩属国埃塞俄比亚王国;肯尼亚苏丹国;另外还有阿曼苏丹的殖民地洛桑比克;版图计400万平方公里至于科摩罗群岛,成为连接东非各地重要海港的中继站。总计阿拉伯本部加上东西部非洲藩属和殖民地;计有领土2300万平方公里。另外加上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还有意大利南境。计有领土2500万平方公里左右。
作为东非的阿拉伯国家;索马里,吉布提同是意大利前殖民地。曾是一个国家。其实在远古时代;今天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也是闪族的一支。闪族人迁居东非之后的结果;使埃塞俄比亚等国居民;形成为闪米特民族国家。而在古代;埃及人;新月沃地的巴比伦和叙利亚;与阿拉伯人都同属闪米特族。也许出于这样的原因;在伊斯兰兴起时;这些人能够融入阿拉伯人;形成今日的阿拉伯民族。也因而索马里加入阿拉伯国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没落的帝国


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是由喀尔咯蒙古族这里我们简称为蒙古族,对于这个民族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蒙
古帝国国土面积鼎盛时期达到3100万平方公里(一说3500万平方公里),东至太平洋西岸,南
至印度洋,北至太平洋,西至东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国,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赛马,射箭,摔交是其族人从孩童就开始熟习,造就了在冷兵器时代1300-1405的强悍蒙古帝国
其没落的根本原因应该归咎与四大汗国的分裂和内战,使得蒙古帝国成为历史。
当今的蒙古国又回归到了历史,成为内陆国家,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乃当今世界第
二大内陆国,丰富的矿产是其未来发展的动力,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出海口,恐怕在也无法成为
世界一流大国,不过以其现在的根本成为二流国家也许还有点希望。

波斯帝国
回想起波斯帝国,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埃及)。为西亚最强,
在看看现在的波斯帝国后裔伊朗简直是悲哀,不过这个帝国并没有完全没落,丰富的资源,和
164.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不甘屈服的民族,这就是帝国崛起的根本,只要不失去这些根本,未
来还是有希望进入主流国家行列的。

奥斯曼帝国
1574年的奥斯曼帝国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
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之大帝国。
今天的土耳其早以失去的过去的光环,不过它依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优越的地理位
置,亚细亚半岛的天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使其成为富裕的国度,只要有杰出的领导者相信它
依然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大英帝国

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
方千米。 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它在
1890至1900年间达到最高峰。
今天虽然大英帝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过去的殖民帝国依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英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以英语为首的国家依然捆绑在一起实行强权主义,时至今日帝
国阴影依然笼罩在这个世界上。

法兰西帝国
法兰西帝国和大英帝国很雷同,只是拿破伦过于重视欧洲的建设放弃了海外利益,使得英国
在北美如鱼得水,今天的法国已经今非昔比,不过在国际上依然有一定的地位,可惜本国领土太
小,很难在有太大作为。

荷兰
这个国家以航海,海运发展成为世界性强国,但其自身在欧洲的国土太小,人口有限,早其
在海外的殖民均为人口稠密地区,使得没有形成像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一样的海外永久性领土
未来渺茫,已经没有能力站在世界顶峰。

罗马帝国
谈起这个帝国第一是让我想起了他的文化,也正是因为它的文化使得没落的罗马帝国今天的
意大利仍然能够毅力在欧洲强国行列,谁也不能肯定它的未来,是成为永远没落的二流国家,还
是在次成为地中海霸主。

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
个日不落帝国,哥伦布为西班牙带来了美洲,时至今日其语言文化依然是美洲主流,本国国土经
济在欧洲乃至世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未来这个民族依然值得大家关注。

葡萄牙帝国

葡萄牙在欧洲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出人意料的它通过海外扩张成为世界性强国,葡萄
牙以不到100万人口的小国,从15世纪到16世纪这一段时间里征服了大半个地球,这是一段历史
奇观。今天它已经沦落到了低谷,不过其语言文化已被巴西继承,未来葡萄牙也只能寄托于这个
同语国家巴西。

马其顿帝国
马其顿帝国曾经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建立世界性帝国,而今天的马其顿已经成为一个很小
的内陆国家,昔日的光辉已经不负纯在,未来十分渺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个祖先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

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岛,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在公元前一万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活,这就是现在说的闪族人,属于白种人。

第四纪冰川过后,半岛气候变得干旱,土壤沙化,出现了地球上最大的沙漠。环境的恶劣变化,使半岛已经承养不了许多人了,于是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闪族人开始了生存大迁徙。


半岛北部的两河流域(伊拉克)和约旦河流域(巴勒斯坦)土地肥沃,适合人类居住,闪族人纷纷向这两个区域迁徙。这个迁徙是漫长的,走走停停。考古证明,闪族人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已到达两河流域。

但在两河流域创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文明的是苏美尔人,他们是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从东方来的,可能来自伊朗高原。苏美尔人既不是雅利安人(也是白种人),也不是闪族人,而是黑头发黄种人。苏美尔人到底从哪儿来的,又消失到什么地方去了,至今仍是个谜。因为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专家们破译了这种文字,通过文字透漏的信息和考古材料,专家们发现,苏美尔人和附近所有的民族都不一样。近来外国学者发现苏美尔人有两点和中国人很相象,一是语言和汉语有接近之处,而是医学和中医很类似。但没有定论。

自公元前3000年以后,闪族人的一些部落陆续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国家,比较著名的是亚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帝国,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2000年,一支闪族人的游牧部落来到巴比伦定居,酋长的儿子叫亚伯拉罕。当时巴比伦是多神教的乐土,但也有了向一神教发展的苗头,亚伯拉罕是个爱思考的人,他提出应该崇拜“主”耶和华,耶和华是世间唯一的永存的神。亚伯拉罕开始了信仰革命,这引起了巴比伦人的愤怒,给亚伯拉罕和他的族人带来了威胁。在亚伯拉罕70岁的时候,他带领部落中的大部分人向迦南地迁徙。迦南地就是的巴勒斯坦,因为闪族人的迦南人部落在此居住,所以叫迦南地。

迦南人的文化比较先进,亚伯拉罕带领族人向他们学习,逐渐开始了半牧半农的生活。因为迦南人看见亚伯拉罕他们是渡过约旦河来到迦南地的,所以称呼他们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河那边来的人”。

希伯来人安居了没几年,迦南地发生大饥荒,亚伯拉罕领了一部分人到埃及谋生,得到了埃及法老的青睐。亚伯拉罕辞别埃及回到迦南地,埃及法老赐给他一个叫夏甲的婢女。这样亚伯拉罕就有了两个妻子,希伯来妻子撒莱和埃及妻子夏甲。

夏甲为亚伯拉罕生下了长子以实玛利,撒莱为亚伯拉罕生下了次子以撒。后来亚伯拉罕的两个妻子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明显埃及妻子夏甲在希伯来人中间得不到支持,于是被赶出家门。


亚伯拉罕牵着毛驴穿过沙漠,把夏甲母子俩送到了麦加附近的旷野,让其自找生路。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夏甲拼命的找食物养活以实玛利,受尽艰辛。据说有一次以实吗利饥渴至极,两个小脚在地上猛蹬,居然蹬出了一个泉眼,这就是麦加有名的圣泉“扎姆泉”。

后来以实玛利长大后,夏甲为他在当地的杰尔宏人部落中间娶了三房媳妇,这三房媳妇共生了12个儿子,这12个儿子的后代繁衍形成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各个阿拉伯部落。圣人穆罕默德就是以实玛利的第24代孙。“阿拉伯”是闪语“沙漠”的意思,这些阿拉伯部落大多在沙漠地带生活,所以有了阿拉伯这个“称呼”。

再说亚伯拉罕的次子以撒有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雅各因为与天使在夜里摔跤,不分胜负,被天使赐名为“以色列”,意思是“和天使拼力气的人”,雅各的后代于是就被称为以色列人。雅各娶了舅舅家的两个表妹及表妹们的两个婢女,共生了12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12个儿子发展成了以色列人的12个部落。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生活。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都是闪族人,还都是希伯来人亚伯拉罕的后代,他们是有共同的祖先的呀!(阿拉伯人称呼亚伯拉罕为易卜拉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东耶路撒冷

和许多人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死掐,但为什么掐,我不知道。司空见惯的事,有时反而不会有人追究其中的缘由。终於有一天,当耳朵里可能已经是上千次听到“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这样的名词词组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样的积怨,可以产生如此化解不了的仇恨。
於是我到图书馆找回来一本书,据说是记述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权威著作。我几乎迫不及待地翻过去,象在看一本侦探小说,想知道谁是那个幕后的主谋。书看完了,好奇心满足了,但心情却没有因此而豁然开朗,这么不光彩的事,不知道也许更好。
但我决定还是把这段公案写出来,用我的方式。在写之前,小声明一下,我的历史不行,涉及到的年份会有1-10年的误差,个别的可能达到20年,望谅解。本来想找到那本书把所有的年份核对一下,但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再看见该书。

一、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纯粹的地理概念,巴勒斯坦指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国以及尚未取得联合国席位的巴勒斯坦国,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得到证明) ,除了阿拉伯的游牧部落,确实生活过犹太人。后来,他们纷纷渡过温暖的地中海,到对岸的欧洲大陆谋生,那里富庶而繁华。到近代,犹太人在该地区基本消失。
众所周知,出於宗教原因,在欧洲一直存在一种对犹太人的偏见。犹太人被描述得吝啬善变,加上他们喜欢从事如修伞补鞋之类的偏门行业,饱受歧视。到上世纪初,这股反犹太人的风气盛行。所以,许多犹太人虽然家里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是觉得很郁闷。
这时,在犹太人中间,一种叫锡安主义的思潮应运而生。其中心思想是,既然他们不喜欢我们,我们也没必要喜欢他们,不如找一个地方,大家一起去购置土地,在那里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嫌谁。锡安主义者还提出了若干候选地,包括俄罗斯东部中国黑龙江以北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的北领地,和中东的巴勒斯坦。锡安主义人士认为前两处过於偏远,倾向于后者。当时的巴勒斯坦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隶属庞大的奥特曼帝国,居住的基本上是阿拉伯人,以落后的农牧业为生。
锡安主义甫一提出,立刻招来嘲讽,被认为简直比乌托邦还可笑。但锡安主义者是当真的,也是务实的,他们甚至募集到一笔基金,作为鼓励那些到巴勒斯坦买地定居的犹太人的补贴费。尽管如此,响应者寥寥,即使有零星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也是冲着那笔补贴费去的。

不久,一战爆发。中东地区,这块沉寂了多年的土地,注定不再平静。作为与奥特曼帝国交战的一方,英国知道阿拉伯人其实不甘心被统治,渴望独立。根据敌人的敌人即朋友这一处世定理,英国派出使者去游说阿拉伯的长老们,说你们起义吧,事成之后,一旦我们获胜,就让你们独立,自己做国王。阿拉伯人确实起义了,英国一方也确实获胜了,但独立的事情却没那么简单。正如革命史教科书中指出的那样,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划分势力范围的阶段,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中东地区也不例外,为英法瓜分,巴勒斯坦分给英国,名为托管。

这期间,锡安主义者的宏伟犹太国计划进展缓慢。三三两两的犹太人到达巴勒斯坦,向当地的阿拉伯人买地,安家,然后申请补贴。这种状况,随着二战脚步的临近和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的到来,开始加速改变。犹太人面临纳粹的清洗,不得已从欧洲向外疏散。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仅人数急剧上升,而且有钱有势的人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到二战结束,虽然犹太人购买的土地总面积还只占巴勒斯坦地区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占据着水源充足的优质耕地,而且在整体力量上与原住巴勒斯坦人对比,已经有了根本的逆转。
巴勒斯坦的形势变得非常微妙。英国人开始履行诺言,中东大部分地区宣告独立,一批阿拉伯国家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相继成立,巴勒斯坦则继续托管。犹太人向英国提出建立犹太国请求,起初英国断然拒绝,因为有前面对阿拉伯人的承诺。一波三折之后,英国接受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巴勒斯坦地区划出一条界线,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而治之;同时考虑到在犹太人界内仍然有大量原住阿拉伯居民,批准成立犹太国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保证原住居民的生活权利。这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为日后双方无休止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二、
巴勒斯坦尚处在托管期间,犹太人已经等不及了,怕夜长梦多,决定赶走英国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用的手段居然是恐怖活动。他们绑架水手,杀害士兵,安放定时炸弹。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掌握并发展了这些技术,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以色列人开创现代恐怖主义先河的时候,他们还在搓泥巴。
英国人受了惊吓,认为继续留在这种是非之地实在没什么必要。1949年,英国提前结束托管,撤出巴勒斯坦。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同日,阿拉伯众国家宣布不承认以色列,出兵讨伐。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等国联军分三路攻打以色列,第一次阿以战争全面打响。舆论普遍认为,阿拉伯联军将速战速决。谁知以色列人非常骁勇善战,他们打退联军,趁机把国界向外推进了许多。
阿拉伯国家输掉了战争,最大的牺牲品则是以色列境内的原住巴勒斯坦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此背井离乡。关于这一点,双方各执一词。据这些巴勒斯坦人自己称,他们基本是被以色列军队用枪炮押出来的。以色列的说法是,阿拉伯人系自愿离开,我们曾恳求他们,留下来吧,一起建设新以色列,但他们去意已定,确切地说,他们是暂时离开好让联军攻打的时候没有顾忌,他们走之前甚至放言,等联军来把我们赶下海,他们会回来的,还要分我们留下的东西。孰是孰非已经很难考证,但最终结果65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如今散居在加沙地带、约旦、黎巴嫩等地的难民营。他们的问题,仍然令国际组织头疼,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站住了脚跟,生存危机却没有消除。身边是不共戴天的巴勒斯坦人,周围是虎视眈眈的阿拉伯国家。放眼国际形势,美国已然成为主宰世界政局的新霸主,在其国内,犹太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阿拉伯人,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借助美国的援助,以色列在军事和经济上取得迅猛发展。
反观巴勒斯坦人,报仇心切,无奈没有实力,只能以恐怖活动骚扰以色列。以色列当然不吃这一套,一遭袭击,即血洗附近村落,巴勒斯坦人则还以新一轮的袭击。双方冤冤相报,轮流报复与反报复。时间久了,次序难免会乱,又没有正式的裁判,一方就弄不清是轮到自己还是对方报复,出现这种情况,保险起见,通常再报复一次。这期间要是在报纸国际版看到某方发表严正声明,强烈谴责,极大愤慨云云,肯定是该方莫名其妙被多打了一次,不然不会生这么大的气。声明的潜台词是,M D,瞎折腾什么呀,明明是轮到我们了嘛,还让不让人玩儿啊?!

三、
1969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第二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后来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典范。以色列人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从部署指挥到作战,都堪称完美。战斗只持续了六天,阿拉伯国家即签订停火协议,实为投降,史称“六日战争”。
以色列大获全胜,占地再度扩大,开始喜形于色。这期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状态从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

一天上午,两名以色列军官在一起喝咖啡聊天。军官甲说,真无聊啊,我们找点事情做做吧。军官乙想了想说,我们再去攻打一个阿拉伯国家吧。军官甲觉得不错,放下杯子抄起桌上的盒子枪往外走,没走几步又回来了,悻悻地说,那样我们下午不是又没事可干了?
另一例,起初,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以色列在各体育项目上都参加亚洲地区的比赛。这时,阿拉伯国家还维持着最后的骄傲,他们不承认以色列作为国家的存在,因此一旦分组碰到以色列,纷纷大老远弃权让路。所以以色列的好些亚洲冠军头衔是很有水分的,其实可能一场都没比。
就在以色列节节壮大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七十年代的两大事件惊醒了他们,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对生存和和平的认识。
首先是埃及对以色列发动突袭,从而引发第三次阿以战争。虽然以色列回过神来打退了阿拉伯军,但他们意识到,由于国土的狭小,没有回旋余地,再强的军事能力也有脆弱的一面。
接着,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向美国出售石油,以表示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不满。这一招够狠。海湾国家在这次集体行动中体现了勇气和团结。当然,后来的沙特王室被美国成功招安,不再惹事生非。不过其中还是出了一个另类,该另类十分虔诚于伊斯兰教,认定异教徒亵渎了圣地,决心对抗在他看来腐败透顶的王室,并真的犯下几椿大案。此人即宾拉登。这是后话。
两大事件教育了以色列人,仅凭武力,可能保证不了生存。基於这种认识,同时迫于美国人的压力,他们要寻求“长久的生存和和平”,开始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旷日持久的和平谈判,即我们都已经听起了老茧的埃以和谈、叙以和谈、约以和谈等等,还有再熟悉不过的巴以和谈。准确地说,这里的巴方,不是巴勒斯坦,还没有巴勒斯坦国,连所谓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是近年的事,而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

四、
说到巴以和谈,就引出了这段公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巴解组织前领导人亚瑟阿拉法特。
早年的阿拉法特是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他策划的第一次攻击是在耶路撒冷水厂附近的一起爆炸案。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炸到贵重物品,但确实炸响了。爆炸声宣告了巴解组织的诞生,也惊动了以色列情报部门。据探子报,阿拉法特的加沙口音极不纯正。一查果然就揭出了他的老底。该人出生埃及在开罗街头长大,而且据说其父从加沙跑到开罗,并非因为家园被以军所占不得已远走他乡,而是去接受一笔来历不明的小额遗产。随即,以色列通讯社全文播发了题为 “阿拉法特其人其事”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真相披露以后,阿拉法特的声誉并未受损。巴解组织的影响力日趋扩大,被巴勒斯坦民众视为救星火种,甚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阿拉法特踌躇满志,他手搭凉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那里有一位老人,从游击起家,打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红色江山。他决定东去取经。当时那位伟人正致力于推动一场史称“十年浩劫” 的大革命,百忙之中他还是接见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不虚此行,带回来一大堆关于游击战的幻灯片和DVD光盘,在贝鲁特根据地开辟实验室,钻研地雷战和地道阵。
正当阿拉法特有所心得,开始盘算如何将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时候,以色列听到了风声,企图把革命扼杀在襁褓里。以军大举入侵黎巴嫩,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天傍晚,以军兵临贝鲁特城下。此刻阿拉法特正在他的塔楼上,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学习游击战理论,一边就着辣椒吃红烧牛肉(他本该和那位东方伟人一样吃红烧肥肉,但他是穆斯林,所以改吃牛肉)。闻讯,阿拉法特丝毫没有惊慌,他合上电脑,踱步到窗前,那里他眺望到格兰高地,群山沿绵,残阳如血,那里他依稀听到以军战马的嘶鸣,夹杂着领军沙龙的叫阵声。他不怕,因为早上他刚看完了“空城计” 这一章。他沉着吩咐手下,熄灭所有的灯,所有人留在屋内,不要弄出声音,准备应战。末了,他若有所思地自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宵。”

这边以军兵马整齐,只等沙龙一声令下。他举起望远镜,看到的是一座空城,起了疑心,关于游击战的厉害他有所耳闻,心想还是观察一番先。一个时辰过去了,没有一丝动静。又一个时辰过去了,夜色降临,贝鲁特城漆黑一团,鸦雀无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坟场。沙龙越发觉得蹊跷,不敢贸然进城,又担心游击队趁夜色偷袭,於是做出了一个令他后来痛心疾首的决定:撤军。三十年后,沙龙出任以色列首相,他以纵容恐怖活动为由围困巴解组织总统府数日,停水断电,无奈众目睽睽之下,却不能动阿拉法特一根毫毛。回首贝鲁特,他感叹,当晚我本应干掉他,悔不该,错放了阿拉法特……只怪夜太黑,心太软。
阿拉法特智退以军,但他料想沙龙还会杀回来,空城计虽好不可再用。再说以当前的革命形势,死守根据地不是明智之举,应该进行一次像样的长征。於是他率领大队人马撤出贝鲁特,向他的出生地开罗进发。显然,相比较空城计时的镇定从容,这次战略性撤退很有几分仓皇。到达开罗,他只剩下一些残兵旧部,最为可惜的是,那批宝贵的军事资料也在途中失散了。革命转入低潮期,阿拉法特每天忙着逃避以色列人的追杀。
眼看光复巴勒斯坦遥遥无期,以色列人的“寻求长久和平” 给阿拉法特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机。巴解组织代表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理所当然成为以色列和平谈判的对象。阿拉法特回到魂牵梦萦的加沙,这一天的加沙地带万人空巷,迎接游子回归,英雄凯旋。
从此巴解组织成为一个履行执政功能的合法组织。阿拉法特将他的头巾扎成巴勒斯坦版图形状,励精图治。他曾计划在短期内把加沙建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那样的现代化发达城市,为此他二度东去取经,结果还是半途而废。这似乎也不能怪他,他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和谈,他身后,是几千万巴勒斯坦民众期待的眼光,期待他能在谈判桌上给他们带来一个结果,一个让他们同时拥有国和家的结果。

五、
巴以跨世纪和谈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几番紧锣密鼓,序幕尚未拉开。以色列口头承认巴勒斯坦人可以在确保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建国。但关于何时建国、国界的确定等实质问题,双方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现在巴勒斯坦人手上只剩下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和英国人当初划分的界线相去甚远。除此以外,巴勒斯坦人坚持两点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解决:以色列归还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的东耶路撒冷清真寺,第一次阿以战争的6 50万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
巴勒斯坦用满目疮痍送走阿拉法特。以色列人在军车掩护下继续向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扩建居民点;巴勒斯坦人自发的骚乱已经持续近十年,几乎每天发生流血事件。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兴起证明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重新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唯有暴力,才能让他们获得生存空间。
每天,巴勒斯坦的小孩们要纠集在一起,向以色列的军车扔石块,枪声一响,四下散去,等待卷土重来。就象我们小时候弹玻璃球,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固定成一个词汇,出现在字典上,叫INTIFADA;这样的画面,重复在世界新闻,年复一年,让人熟视无睹。看,我们生活在怎样荒谬的一个星球啊。布莱尔慷慨激昂地宣讲要给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国度,让他们享有和平自由,台下掌声如潮;特拉维夫又发生自杀爆炸,死数人伤数十人。白宫的政客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对伊战争的必要性;美国大兵汗流浃背,淹没在冲天黄沙里。约翰列侬曾经这样想象理想中的社会,没有天堂,没有信仰,在我们头顶上的,只是一片蓝天;没有财产,没有人卖命,我们生活在安静祥和之中.….. 这是共产主义吧?
东耶路撒冷是个恶作剧,两个不那么宽容的民族在这里狭路相逢。白塔圆顶的清真寺上空钟声回荡,苍凉的歌声透过晨曦薄雾在召唤,朝拜的时间又到了。当那些带着素净小帽的脑袋叩向地面的一刹那,他们在问,为什么,我不能在安拉赐与的土地上耕耘?不远处即是以色列人的哭墙,气氛肃穆据说好些犹太人自己都不敢去,以色列的新公民在此宣誓入籍。摸过冰冷的砖块,记住曾经的苦难,从今天起你是一个与上帝搏斗的人。
东耶路撒冷是角斗场,巴勒斯坦人的旺盛和以色列人的智商在这里决斗。美国人的实用看似调停,实为挑拨。还有一大群看客,他们品头论足,袖子里藏着琳琅满目的暗器毒镖。
东耶路撒冷,那里揶揄折射着人类的命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4年12月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