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东耶路撒冷

和许多人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死掐,但为什么掐,我不知道。司空见惯的事,有时反而不会有人追究其中的缘由。终於有一天,当耳朵里可能已经是上千次听到“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这样的名词词组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样的积怨,可以产生如此化解不了的仇恨。
於是我到图书馆找回来一本书,据说是记述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权威著作。我几乎迫不及待地翻过去,象在看一本侦探小说,想知道谁是那个幕后的主谋。书看完了,好奇心满足了,但心情却没有因此而豁然开朗,这么不光彩的事,不知道也许更好。
但我决定还是把这段公案写出来,用我的方式。在写之前,小声明一下,我的历史不行,涉及到的年份会有1-10年的误差,个别的可能达到20年,望谅解。本来想找到那本书把所有的年份核对一下,但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再看见该书。

一、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纯粹的地理概念,巴勒斯坦指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国以及尚未取得联合国席位的巴勒斯坦国,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得到证明) ,除了阿拉伯的游牧部落,确实生活过犹太人。后来,他们纷纷渡过温暖的地中海,到对岸的欧洲大陆谋生,那里富庶而繁华。到近代,犹太人在该地区基本消失。
众所周知,出於宗教原因,在欧洲一直存在一种对犹太人的偏见。犹太人被描述得吝啬善变,加上他们喜欢从事如修伞补鞋之类的偏门行业,饱受歧视。到上世纪初,这股反犹太人的风气盛行。所以,许多犹太人虽然家里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是觉得很郁闷。
这时,在犹太人中间,一种叫锡安主义的思潮应运而生。其中心思想是,既然他们不喜欢我们,我们也没必要喜欢他们,不如找一个地方,大家一起去购置土地,在那里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嫌谁。锡安主义者还提出了若干候选地,包括俄罗斯东部中国黑龙江以北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的北领地,和中东的巴勒斯坦。锡安主义人士认为前两处过於偏远,倾向于后者。当时的巴勒斯坦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隶属庞大的奥特曼帝国,居住的基本上是阿拉伯人,以落后的农牧业为生。
锡安主义甫一提出,立刻招来嘲讽,被认为简直比乌托邦还可笑。但锡安主义者是当真的,也是务实的,他们甚至募集到一笔基金,作为鼓励那些到巴勒斯坦买地定居的犹太人的补贴费。尽管如此,响应者寥寥,即使有零星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也是冲着那笔补贴费去的。

不久,一战爆发。中东地区,这块沉寂了多年的土地,注定不再平静。作为与奥特曼帝国交战的一方,英国知道阿拉伯人其实不甘心被统治,渴望独立。根据敌人的敌人即朋友这一处世定理,英国派出使者去游说阿拉伯的长老们,说你们起义吧,事成之后,一旦我们获胜,就让你们独立,自己做国王。阿拉伯人确实起义了,英国一方也确实获胜了,但独立的事情却没那么简单。正如革命史教科书中指出的那样,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划分势力范围的阶段,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中东地区也不例外,为英法瓜分,巴勒斯坦分给英国,名为托管。

这期间,锡安主义者的宏伟犹太国计划进展缓慢。三三两两的犹太人到达巴勒斯坦,向当地的阿拉伯人买地,安家,然后申请补贴。这种状况,随着二战脚步的临近和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的到来,开始加速改变。犹太人面临纳粹的清洗,不得已从欧洲向外疏散。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仅人数急剧上升,而且有钱有势的人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到二战结束,虽然犹太人购买的土地总面积还只占巴勒斯坦地区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占据着水源充足的优质耕地,而且在整体力量上与原住巴勒斯坦人对比,已经有了根本的逆转。
巴勒斯坦的形势变得非常微妙。英国人开始履行诺言,中东大部分地区宣告独立,一批阿拉伯国家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相继成立,巴勒斯坦则继续托管。犹太人向英国提出建立犹太国请求,起初英国断然拒绝,因为有前面对阿拉伯人的承诺。一波三折之后,英国接受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巴勒斯坦地区划出一条界线,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而治之;同时考虑到在犹太人界内仍然有大量原住阿拉伯居民,批准成立犹太国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保证原住居民的生活权利。这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为日后双方无休止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二、
巴勒斯坦尚处在托管期间,犹太人已经等不及了,怕夜长梦多,决定赶走英国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用的手段居然是恐怖活动。他们绑架水手,杀害士兵,安放定时炸弹。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掌握并发展了这些技术,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以色列人开创现代恐怖主义先河的时候,他们还在搓泥巴。
英国人受了惊吓,认为继续留在这种是非之地实在没什么必要。1949年,英国提前结束托管,撤出巴勒斯坦。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同日,阿拉伯众国家宣布不承认以色列,出兵讨伐。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等国联军分三路攻打以色列,第一次阿以战争全面打响。舆论普遍认为,阿拉伯联军将速战速决。谁知以色列人非常骁勇善战,他们打退联军,趁机把国界向外推进了许多。
阿拉伯国家输掉了战争,最大的牺牲品则是以色列境内的原住巴勒斯坦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此背井离乡。关于这一点,双方各执一词。据这些巴勒斯坦人自己称,他们基本是被以色列军队用枪炮押出来的。以色列的说法是,阿拉伯人系自愿离开,我们曾恳求他们,留下来吧,一起建设新以色列,但他们去意已定,确切地说,他们是暂时离开好让联军攻打的时候没有顾忌,他们走之前甚至放言,等联军来把我们赶下海,他们会回来的,还要分我们留下的东西。孰是孰非已经很难考证,但最终结果65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如今散居在加沙地带、约旦、黎巴嫩等地的难民营。他们的问题,仍然令国际组织头疼,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站住了脚跟,生存危机却没有消除。身边是不共戴天的巴勒斯坦人,周围是虎视眈眈的阿拉伯国家。放眼国际形势,美国已然成为主宰世界政局的新霸主,在其国内,犹太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阿拉伯人,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借助美国的援助,以色列在军事和经济上取得迅猛发展。
反观巴勒斯坦人,报仇心切,无奈没有实力,只能以恐怖活动骚扰以色列。以色列当然不吃这一套,一遭袭击,即血洗附近村落,巴勒斯坦人则还以新一轮的袭击。双方冤冤相报,轮流报复与反报复。时间久了,次序难免会乱,又没有正式的裁判,一方就弄不清是轮到自己还是对方报复,出现这种情况,保险起见,通常再报复一次。这期间要是在报纸国际版看到某方发表严正声明,强烈谴责,极大愤慨云云,肯定是该方莫名其妙被多打了一次,不然不会生这么大的气。声明的潜台词是,M D,瞎折腾什么呀,明明是轮到我们了嘛,还让不让人玩儿啊?!

三、
1969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第二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后来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典范。以色列人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从部署指挥到作战,都堪称完美。战斗只持续了六天,阿拉伯国家即签订停火协议,实为投降,史称“六日战争”。
以色列大获全胜,占地再度扩大,开始喜形于色。这期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状态从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

一天上午,两名以色列军官在一起喝咖啡聊天。军官甲说,真无聊啊,我们找点事情做做吧。军官乙想了想说,我们再去攻打一个阿拉伯国家吧。军官甲觉得不错,放下杯子抄起桌上的盒子枪往外走,没走几步又回来了,悻悻地说,那样我们下午不是又没事可干了?
另一例,起初,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以色列在各体育项目上都参加亚洲地区的比赛。这时,阿拉伯国家还维持着最后的骄傲,他们不承认以色列作为国家的存在,因此一旦分组碰到以色列,纷纷大老远弃权让路。所以以色列的好些亚洲冠军头衔是很有水分的,其实可能一场都没比。
就在以色列节节壮大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七十年代的两大事件惊醒了他们,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对生存和和平的认识。
首先是埃及对以色列发动突袭,从而引发第三次阿以战争。虽然以色列回过神来打退了阿拉伯军,但他们意识到,由于国土的狭小,没有回旋余地,再强的军事能力也有脆弱的一面。
接着,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向美国出售石油,以表示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不满。这一招够狠。海湾国家在这次集体行动中体现了勇气和团结。当然,后来的沙特王室被美国成功招安,不再惹事生非。不过其中还是出了一个另类,该另类十分虔诚于伊斯兰教,认定异教徒亵渎了圣地,决心对抗在他看来腐败透顶的王室,并真的犯下几椿大案。此人即宾拉登。这是后话。
两大事件教育了以色列人,仅凭武力,可能保证不了生存。基於这种认识,同时迫于美国人的压力,他们要寻求“长久的生存和和平”,开始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旷日持久的和平谈判,即我们都已经听起了老茧的埃以和谈、叙以和谈、约以和谈等等,还有再熟悉不过的巴以和谈。准确地说,这里的巴方,不是巴勒斯坦,还没有巴勒斯坦国,连所谓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是近年的事,而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

四、
说到巴以和谈,就引出了这段公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巴解组织前领导人亚瑟阿拉法特。
早年的阿拉法特是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他策划的第一次攻击是在耶路撒冷水厂附近的一起爆炸案。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炸到贵重物品,但确实炸响了。爆炸声宣告了巴解组织的诞生,也惊动了以色列情报部门。据探子报,阿拉法特的加沙口音极不纯正。一查果然就揭出了他的老底。该人出生埃及在开罗街头长大,而且据说其父从加沙跑到开罗,并非因为家园被以军所占不得已远走他乡,而是去接受一笔来历不明的小额遗产。随即,以色列通讯社全文播发了题为 “阿拉法特其人其事”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真相披露以后,阿拉法特的声誉并未受损。巴解组织的影响力日趋扩大,被巴勒斯坦民众视为救星火种,甚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阿拉法特踌躇满志,他手搭凉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那里有一位老人,从游击起家,打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红色江山。他决定东去取经。当时那位伟人正致力于推动一场史称“十年浩劫” 的大革命,百忙之中他还是接见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不虚此行,带回来一大堆关于游击战的幻灯片和DVD光盘,在贝鲁特根据地开辟实验室,钻研地雷战和地道阵。
正当阿拉法特有所心得,开始盘算如何将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时候,以色列听到了风声,企图把革命扼杀在襁褓里。以军大举入侵黎巴嫩,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天傍晚,以军兵临贝鲁特城下。此刻阿拉法特正在他的塔楼上,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学习游击战理论,一边就着辣椒吃红烧牛肉(他本该和那位东方伟人一样吃红烧肥肉,但他是穆斯林,所以改吃牛肉)。闻讯,阿拉法特丝毫没有惊慌,他合上电脑,踱步到窗前,那里他眺望到格兰高地,群山沿绵,残阳如血,那里他依稀听到以军战马的嘶鸣,夹杂着领军沙龙的叫阵声。他不怕,因为早上他刚看完了“空城计” 这一章。他沉着吩咐手下,熄灭所有的灯,所有人留在屋内,不要弄出声音,准备应战。末了,他若有所思地自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宵。”

这边以军兵马整齐,只等沙龙一声令下。他举起望远镜,看到的是一座空城,起了疑心,关于游击战的厉害他有所耳闻,心想还是观察一番先。一个时辰过去了,没有一丝动静。又一个时辰过去了,夜色降临,贝鲁特城漆黑一团,鸦雀无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坟场。沙龙越发觉得蹊跷,不敢贸然进城,又担心游击队趁夜色偷袭,於是做出了一个令他后来痛心疾首的决定:撤军。三十年后,沙龙出任以色列首相,他以纵容恐怖活动为由围困巴解组织总统府数日,停水断电,无奈众目睽睽之下,却不能动阿拉法特一根毫毛。回首贝鲁特,他感叹,当晚我本应干掉他,悔不该,错放了阿拉法特……只怪夜太黑,心太软。
阿拉法特智退以军,但他料想沙龙还会杀回来,空城计虽好不可再用。再说以当前的革命形势,死守根据地不是明智之举,应该进行一次像样的长征。於是他率领大队人马撤出贝鲁特,向他的出生地开罗进发。显然,相比较空城计时的镇定从容,这次战略性撤退很有几分仓皇。到达开罗,他只剩下一些残兵旧部,最为可惜的是,那批宝贵的军事资料也在途中失散了。革命转入低潮期,阿拉法特每天忙着逃避以色列人的追杀。
眼看光复巴勒斯坦遥遥无期,以色列人的“寻求长久和平” 给阿拉法特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机。巴解组织代表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理所当然成为以色列和平谈判的对象。阿拉法特回到魂牵梦萦的加沙,这一天的加沙地带万人空巷,迎接游子回归,英雄凯旋。
从此巴解组织成为一个履行执政功能的合法组织。阿拉法特将他的头巾扎成巴勒斯坦版图形状,励精图治。他曾计划在短期内把加沙建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那样的现代化发达城市,为此他二度东去取经,结果还是半途而废。这似乎也不能怪他,他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和谈,他身后,是几千万巴勒斯坦民众期待的眼光,期待他能在谈判桌上给他们带来一个结果,一个让他们同时拥有国和家的结果。

五、
巴以跨世纪和谈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几番紧锣密鼓,序幕尚未拉开。以色列口头承认巴勒斯坦人可以在确保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建国。但关于何时建国、国界的确定等实质问题,双方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现在巴勒斯坦人手上只剩下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和英国人当初划分的界线相去甚远。除此以外,巴勒斯坦人坚持两点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解决:以色列归还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的东耶路撒冷清真寺,第一次阿以战争的6 50万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
巴勒斯坦用满目疮痍送走阿拉法特。以色列人在军车掩护下继续向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扩建居民点;巴勒斯坦人自发的骚乱已经持续近十年,几乎每天发生流血事件。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兴起证明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重新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唯有暴力,才能让他们获得生存空间。
每天,巴勒斯坦的小孩们要纠集在一起,向以色列的军车扔石块,枪声一响,四下散去,等待卷土重来。就象我们小时候弹玻璃球,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固定成一个词汇,出现在字典上,叫INTIFADA;这样的画面,重复在世界新闻,年复一年,让人熟视无睹。看,我们生活在怎样荒谬的一个星球啊。布莱尔慷慨激昂地宣讲要给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国度,让他们享有和平自由,台下掌声如潮;特拉维夫又发生自杀爆炸,死数人伤数十人。白宫的政客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对伊战争的必要性;美国大兵汗流浃背,淹没在冲天黄沙里。约翰列侬曾经这样想象理想中的社会,没有天堂,没有信仰,在我们头顶上的,只是一片蓝天;没有财产,没有人卖命,我们生活在安静祥和之中.….. 这是共产主义吧?
东耶路撒冷是个恶作剧,两个不那么宽容的民族在这里狭路相逢。白塔圆顶的清真寺上空钟声回荡,苍凉的歌声透过晨曦薄雾在召唤,朝拜的时间又到了。当那些带着素净小帽的脑袋叩向地面的一刹那,他们在问,为什么,我不能在安拉赐与的土地上耕耘?不远处即是以色列人的哭墙,气氛肃穆据说好些犹太人自己都不敢去,以色列的新公民在此宣誓入籍。摸过冰冷的砖块,记住曾经的苦难,从今天起你是一个与上帝搏斗的人。
东耶路撒冷是角斗场,巴勒斯坦人的旺盛和以色列人的智商在这里决斗。美国人的实用看似调停,实为挑拨。还有一大群看客,他们品头论足,袖子里藏着琳琅满目的暗器毒镖。
东耶路撒冷,那里揶揄折射着人类的命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4年12月

0 评论:

发表评论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