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东耶路撒冷

和许多人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死掐,但为什么掐,我不知道。司空见惯的事,有时反而不会有人追究其中的缘由。终於有一天,当耳朵里可能已经是上千次听到“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这样的名词词组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样的积怨,可以产生如此化解不了的仇恨。
於是我到图书馆找回来一本书,据说是记述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权威著作。我几乎迫不及待地翻过去,象在看一本侦探小说,想知道谁是那个幕后的主谋。书看完了,好奇心满足了,但心情却没有因此而豁然开朗,这么不光彩的事,不知道也许更好。
但我决定还是把这段公案写出来,用我的方式。在写之前,小声明一下,我的历史不行,涉及到的年份会有1-10年的误差,个别的可能达到20年,望谅解。本来想找到那本书把所有的年份核对一下,但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再看见该书。

一、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纯粹的地理概念,巴勒斯坦指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国以及尚未取得联合国席位的巴勒斯坦国,这一点可以从圣经中得到证明) ,除了阿拉伯的游牧部落,确实生活过犹太人。后来,他们纷纷渡过温暖的地中海,到对岸的欧洲大陆谋生,那里富庶而繁华。到近代,犹太人在该地区基本消失。
众所周知,出於宗教原因,在欧洲一直存在一种对犹太人的偏见。犹太人被描述得吝啬善变,加上他们喜欢从事如修伞补鞋之类的偏门行业,饱受歧视。到上世纪初,这股反犹太人的风气盛行。所以,许多犹太人虽然家里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是觉得很郁闷。
这时,在犹太人中间,一种叫锡安主义的思潮应运而生。其中心思想是,既然他们不喜欢我们,我们也没必要喜欢他们,不如找一个地方,大家一起去购置土地,在那里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嫌谁。锡安主义者还提出了若干候选地,包括俄罗斯东部中国黑龙江以北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的北领地,和中东的巴勒斯坦。锡安主义人士认为前两处过於偏远,倾向于后者。当时的巴勒斯坦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隶属庞大的奥特曼帝国,居住的基本上是阿拉伯人,以落后的农牧业为生。
锡安主义甫一提出,立刻招来嘲讽,被认为简直比乌托邦还可笑。但锡安主义者是当真的,也是务实的,他们甚至募集到一笔基金,作为鼓励那些到巴勒斯坦买地定居的犹太人的补贴费。尽管如此,响应者寥寥,即使有零星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也是冲着那笔补贴费去的。

不久,一战爆发。中东地区,这块沉寂了多年的土地,注定不再平静。作为与奥特曼帝国交战的一方,英国知道阿拉伯人其实不甘心被统治,渴望独立。根据敌人的敌人即朋友这一处世定理,英国派出使者去游说阿拉伯的长老们,说你们起义吧,事成之后,一旦我们获胜,就让你们独立,自己做国王。阿拉伯人确实起义了,英国一方也确实获胜了,但独立的事情却没那么简单。正如革命史教科书中指出的那样,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划分势力范围的阶段,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中东地区也不例外,为英法瓜分,巴勒斯坦分给英国,名为托管。

这期间,锡安主义者的宏伟犹太国计划进展缓慢。三三两两的犹太人到达巴勒斯坦,向当地的阿拉伯人买地,安家,然后申请补贴。这种状况,随着二战脚步的临近和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的到来,开始加速改变。犹太人面临纳粹的清洗,不得已从欧洲向外疏散。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仅人数急剧上升,而且有钱有势的人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到二战结束,虽然犹太人购买的土地总面积还只占巴勒斯坦地区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占据着水源充足的优质耕地,而且在整体力量上与原住巴勒斯坦人对比,已经有了根本的逆转。
巴勒斯坦的形势变得非常微妙。英国人开始履行诺言,中东大部分地区宣告独立,一批阿拉伯国家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相继成立,巴勒斯坦则继续托管。犹太人向英国提出建立犹太国请求,起初英国断然拒绝,因为有前面对阿拉伯人的承诺。一波三折之后,英国接受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巴勒斯坦地区划出一条界线,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而治之;同时考虑到在犹太人界内仍然有大量原住阿拉伯居民,批准成立犹太国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保证原住居民的生活权利。这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为日后双方无休止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二、
巴勒斯坦尚处在托管期间,犹太人已经等不及了,怕夜长梦多,决定赶走英国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用的手段居然是恐怖活动。他们绑架水手,杀害士兵,安放定时炸弹。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掌握并发展了这些技术,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以色列人开创现代恐怖主义先河的时候,他们还在搓泥巴。
英国人受了惊吓,认为继续留在这种是非之地实在没什么必要。1949年,英国提前结束托管,撤出巴勒斯坦。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同日,阿拉伯众国家宣布不承认以色列,出兵讨伐。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等国联军分三路攻打以色列,第一次阿以战争全面打响。舆论普遍认为,阿拉伯联军将速战速决。谁知以色列人非常骁勇善战,他们打退联军,趁机把国界向外推进了许多。
阿拉伯国家输掉了战争,最大的牺牲品则是以色列境内的原住巴勒斯坦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此背井离乡。关于这一点,双方各执一词。据这些巴勒斯坦人自己称,他们基本是被以色列军队用枪炮押出来的。以色列的说法是,阿拉伯人系自愿离开,我们曾恳求他们,留下来吧,一起建设新以色列,但他们去意已定,确切地说,他们是暂时离开好让联军攻打的时候没有顾忌,他们走之前甚至放言,等联军来把我们赶下海,他们会回来的,还要分我们留下的东西。孰是孰非已经很难考证,但最终结果65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如今散居在加沙地带、约旦、黎巴嫩等地的难民营。他们的问题,仍然令国际组织头疼,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站住了脚跟,生存危机却没有消除。身边是不共戴天的巴勒斯坦人,周围是虎视眈眈的阿拉伯国家。放眼国际形势,美国已然成为主宰世界政局的新霸主,在其国内,犹太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阿拉伯人,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借助美国的援助,以色列在军事和经济上取得迅猛发展。
反观巴勒斯坦人,报仇心切,无奈没有实力,只能以恐怖活动骚扰以色列。以色列当然不吃这一套,一遭袭击,即血洗附近村落,巴勒斯坦人则还以新一轮的袭击。双方冤冤相报,轮流报复与反报复。时间久了,次序难免会乱,又没有正式的裁判,一方就弄不清是轮到自己还是对方报复,出现这种情况,保险起见,通常再报复一次。这期间要是在报纸国际版看到某方发表严正声明,强烈谴责,极大愤慨云云,肯定是该方莫名其妙被多打了一次,不然不会生这么大的气。声明的潜台词是,M D,瞎折腾什么呀,明明是轮到我们了嘛,还让不让人玩儿啊?!

三、
1969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第二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后来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典范。以色列人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从部署指挥到作战,都堪称完美。战斗只持续了六天,阿拉伯国家即签订停火协议,实为投降,史称“六日战争”。
以色列大获全胜,占地再度扩大,开始喜形于色。这期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状态从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

一天上午,两名以色列军官在一起喝咖啡聊天。军官甲说,真无聊啊,我们找点事情做做吧。军官乙想了想说,我们再去攻打一个阿拉伯国家吧。军官甲觉得不错,放下杯子抄起桌上的盒子枪往外走,没走几步又回来了,悻悻地说,那样我们下午不是又没事可干了?
另一例,起初,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以色列在各体育项目上都参加亚洲地区的比赛。这时,阿拉伯国家还维持着最后的骄傲,他们不承认以色列作为国家的存在,因此一旦分组碰到以色列,纷纷大老远弃权让路。所以以色列的好些亚洲冠军头衔是很有水分的,其实可能一场都没比。
就在以色列节节壮大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七十年代的两大事件惊醒了他们,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对生存和和平的认识。
首先是埃及对以色列发动突袭,从而引发第三次阿以战争。虽然以色列回过神来打退了阿拉伯军,但他们意识到,由于国土的狭小,没有回旋余地,再强的军事能力也有脆弱的一面。
接着,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向美国出售石油,以表示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不满。这一招够狠。海湾国家在这次集体行动中体现了勇气和团结。当然,后来的沙特王室被美国成功招安,不再惹事生非。不过其中还是出了一个另类,该另类十分虔诚于伊斯兰教,认定异教徒亵渎了圣地,决心对抗在他看来腐败透顶的王室,并真的犯下几椿大案。此人即宾拉登。这是后话。
两大事件教育了以色列人,仅凭武力,可能保证不了生存。基於这种认识,同时迫于美国人的压力,他们要寻求“长久的生存和和平”,开始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旷日持久的和平谈判,即我们都已经听起了老茧的埃以和谈、叙以和谈、约以和谈等等,还有再熟悉不过的巴以和谈。准确地说,这里的巴方,不是巴勒斯坦,还没有巴勒斯坦国,连所谓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是近年的事,而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

四、
说到巴以和谈,就引出了这段公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巴解组织前领导人亚瑟阿拉法特。
早年的阿拉法特是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他策划的第一次攻击是在耶路撒冷水厂附近的一起爆炸案。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炸到贵重物品,但确实炸响了。爆炸声宣告了巴解组织的诞生,也惊动了以色列情报部门。据探子报,阿拉法特的加沙口音极不纯正。一查果然就揭出了他的老底。该人出生埃及在开罗街头长大,而且据说其父从加沙跑到开罗,并非因为家园被以军所占不得已远走他乡,而是去接受一笔来历不明的小额遗产。随即,以色列通讯社全文播发了题为 “阿拉法特其人其事”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真相披露以后,阿拉法特的声誉并未受损。巴解组织的影响力日趋扩大,被巴勒斯坦民众视为救星火种,甚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阿拉法特踌躇满志,他手搭凉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那里有一位老人,从游击起家,打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红色江山。他决定东去取经。当时那位伟人正致力于推动一场史称“十年浩劫” 的大革命,百忙之中他还是接见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不虚此行,带回来一大堆关于游击战的幻灯片和DVD光盘,在贝鲁特根据地开辟实验室,钻研地雷战和地道阵。
正当阿拉法特有所心得,开始盘算如何将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时候,以色列听到了风声,企图把革命扼杀在襁褓里。以军大举入侵黎巴嫩,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天傍晚,以军兵临贝鲁特城下。此刻阿拉法特正在他的塔楼上,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学习游击战理论,一边就着辣椒吃红烧牛肉(他本该和那位东方伟人一样吃红烧肥肉,但他是穆斯林,所以改吃牛肉)。闻讯,阿拉法特丝毫没有惊慌,他合上电脑,踱步到窗前,那里他眺望到格兰高地,群山沿绵,残阳如血,那里他依稀听到以军战马的嘶鸣,夹杂着领军沙龙的叫阵声。他不怕,因为早上他刚看完了“空城计” 这一章。他沉着吩咐手下,熄灭所有的灯,所有人留在屋内,不要弄出声音,准备应战。末了,他若有所思地自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宵。”

这边以军兵马整齐,只等沙龙一声令下。他举起望远镜,看到的是一座空城,起了疑心,关于游击战的厉害他有所耳闻,心想还是观察一番先。一个时辰过去了,没有一丝动静。又一个时辰过去了,夜色降临,贝鲁特城漆黑一团,鸦雀无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坟场。沙龙越发觉得蹊跷,不敢贸然进城,又担心游击队趁夜色偷袭,於是做出了一个令他后来痛心疾首的决定:撤军。三十年后,沙龙出任以色列首相,他以纵容恐怖活动为由围困巴解组织总统府数日,停水断电,无奈众目睽睽之下,却不能动阿拉法特一根毫毛。回首贝鲁特,他感叹,当晚我本应干掉他,悔不该,错放了阿拉法特……只怪夜太黑,心太软。
阿拉法特智退以军,但他料想沙龙还会杀回来,空城计虽好不可再用。再说以当前的革命形势,死守根据地不是明智之举,应该进行一次像样的长征。於是他率领大队人马撤出贝鲁特,向他的出生地开罗进发。显然,相比较空城计时的镇定从容,这次战略性撤退很有几分仓皇。到达开罗,他只剩下一些残兵旧部,最为可惜的是,那批宝贵的军事资料也在途中失散了。革命转入低潮期,阿拉法特每天忙着逃避以色列人的追杀。
眼看光复巴勒斯坦遥遥无期,以色列人的“寻求长久和平” 给阿拉法特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机。巴解组织代表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理所当然成为以色列和平谈判的对象。阿拉法特回到魂牵梦萦的加沙,这一天的加沙地带万人空巷,迎接游子回归,英雄凯旋。
从此巴解组织成为一个履行执政功能的合法组织。阿拉法特将他的头巾扎成巴勒斯坦版图形状,励精图治。他曾计划在短期内把加沙建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那样的现代化发达城市,为此他二度东去取经,结果还是半途而废。这似乎也不能怪他,他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和谈,他身后,是几千万巴勒斯坦民众期待的眼光,期待他能在谈判桌上给他们带来一个结果,一个让他们同时拥有国和家的结果。

五、
巴以跨世纪和谈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几番紧锣密鼓,序幕尚未拉开。以色列口头承认巴勒斯坦人可以在确保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建国。但关于何时建国、国界的确定等实质问题,双方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现在巴勒斯坦人手上只剩下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和英国人当初划分的界线相去甚远。除此以外,巴勒斯坦人坚持两点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解决:以色列归还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的东耶路撒冷清真寺,第一次阿以战争的6 50万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
巴勒斯坦用满目疮痍送走阿拉法特。以色列人在军车掩护下继续向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扩建居民点;巴勒斯坦人自发的骚乱已经持续近十年,几乎每天发生流血事件。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兴起证明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重新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唯有暴力,才能让他们获得生存空间。
每天,巴勒斯坦的小孩们要纠集在一起,向以色列的军车扔石块,枪声一响,四下散去,等待卷土重来。就象我们小时候弹玻璃球,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固定成一个词汇,出现在字典上,叫INTIFADA;这样的画面,重复在世界新闻,年复一年,让人熟视无睹。看,我们生活在怎样荒谬的一个星球啊。布莱尔慷慨激昂地宣讲要给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国度,让他们享有和平自由,台下掌声如潮;特拉维夫又发生自杀爆炸,死数人伤数十人。白宫的政客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对伊战争的必要性;美国大兵汗流浃背,淹没在冲天黄沙里。约翰列侬曾经这样想象理想中的社会,没有天堂,没有信仰,在我们头顶上的,只是一片蓝天;没有财产,没有人卖命,我们生活在安静祥和之中.….. 这是共产主义吧?
东耶路撒冷是个恶作剧,两个不那么宽容的民族在这里狭路相逢。白塔圆顶的清真寺上空钟声回荡,苍凉的歌声透过晨曦薄雾在召唤,朝拜的时间又到了。当那些带着素净小帽的脑袋叩向地面的一刹那,他们在问,为什么,我不能在安拉赐与的土地上耕耘?不远处即是以色列人的哭墙,气氛肃穆据说好些犹太人自己都不敢去,以色列的新公民在此宣誓入籍。摸过冰冷的砖块,记住曾经的苦难,从今天起你是一个与上帝搏斗的人。
东耶路撒冷是角斗场,巴勒斯坦人的旺盛和以色列人的智商在这里决斗。美国人的实用看似调停,实为挑拨。还有一大群看客,他们品头论足,袖子里藏着琳琅满目的暗器毒镖。
东耶路撒冷,那里揶揄折射着人类的命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4年12月

2014年5月24日星期六

文摘:晚清真正十大武功高手

清朝末期,中國處於內外交困的歷史大變局之中,外有強敵入侵,內有慈禧太后專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俗話說:自古亂世出英雄,在抗擊外敵,內懲奸賊的鬥爭中不斷湧現出來。除了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大刀王五、黃飛鴻、霍元甲外,還有較不為人知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貼保鑣杜心武、太極八卦掌泰斗蕭海川,以及沒有高牆城河可以阻擋得了的輕功高手燕子李三…在這整理10位武學翹楚,稱他們叫晚清真正的「十大武功高手」。
1.大刀王五
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王五出生貧寒,三歲時父親又因疾去世。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很小便開始幹各類雜活,後來又拜肖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當屬雙刀李鳳崗。為了修習更高的武藝,王五便想拜他為師,卻多次吃了閉門羹,他就長跪李門前以示誠心,李鳳崗為其精神打動,便收其為徒。王五不負師父重望,幾年下來功夫已不在師父之下。為了把他鍛煉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鑣,行走江湖。經過幾年的鍛煉,王五告別了師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後又到北京,經人介紹到了一家鏢局當了鑣師。
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自開了順源鏢局(後來遷往廣安大街)。順源鏢局活動範圍廣大,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他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德義高尚,生意十分紅火,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
王五不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愛國義舉更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甲午戰爭失敗後,禦史安維峻上疏,力陳議和之弊,要求嚴懲誤國者,卻遭到清廷的貶斥,被革職戍邊。王五出於義憤毅然擔負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回京後,王五便在香廠籌開學堂街,名為「父武義學」。更為人們所稱道和廣為流傳的是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王五俠義心腸,與譚嗣同兄弟相稱,傳授譚武藝刀劍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于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
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殺洋人,攻打教堂。後因義和團運動發展不利返回北京,而在北京居住的期間又被小人告密。
以致其住所終被八國聯軍包圍,大刀王五為了不連累親友隻身負義,後被德軍槍殺於前門外東河沿,時年56歲。
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裏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裏。
電影《黃飛鴻》海報。(圖/摘自網路)
電影《黃飛鴻》海報。(圖/摘自網路)
2.黃飛鴻
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 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飛鴻6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
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
他力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佈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3.霍元甲
電影《霍元甲》海報。(圖/摘自網路)
電影《霍元甲》海報。(圖/摘自網路)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漢族。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為紀念霍元甲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經天津市民政局審核並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鄉天津西青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
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臺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臺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里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臺,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臺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請進後臺,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4.杜心武
杜心武(1869年-1953年),名慎魁,號儒俠,人稱南北大俠,道號斗米觀居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家,被萬籟聲稱為自然門的第二代宗師,也是清末時的革命黨員,曾擔任宋教仁、孫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鏢。因為他身材瘦削,被稱為俠骨。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飛腿打敗相撲,又被稱為神腿。
馳名中外的武術家杜心武,從小拜武林怪傑徐矮子為師,學得一身驚人的功夫,早年在四川、貴州、
雲南一帶做保鑣。威震四方,被譽為「南北大師」。 1900年赴日本留學,他在那裏認識了宋教仁,兩人交識很厚。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宋教仁是同盟會的骨幹,經宋教仁介紹,杜心武也參加了同盟會,並做了孫中山的保鑣。杜心武擔任保鑣,並不是每天跟隨孫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會議時,由杜心武組織幾個人在會場內外負責保衛工作。 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杜心武曾一度離開政壇,閉門事佛。日本入侵華北後曾試圖讓他出面組織華北維持會,但被他拒絕。
5.董海川
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九華山下見一壯漢盤樹繞行,順逆轉換之間辮子竟可立起(氣血充足的表現),便向前詢問。壯漢指引董海川去其師父雲盤老祖處。自此,董海川在九華山雲盤老祖門下學藝,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父贈雙鉞並叮囑:武藝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但轉掌(當時還沒有八卦掌這個稱呼)這門練法並不完善,你要把它完善起來並發揚光大。
董海川下山後來到了京城,經人介紹于京師肅王府中任雜役(董海川入王府但並不是太監,一是王府雜役不是一定要太監才能做;二是當時董海川早已成年,而要當太監一般都是自小閹割且有生命風險,更別說一個成年人了,要是閹割那是九死一生。在現今的程式八卦掌中,認為董海川不是太監)。
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著盤子從眾人身後躍到前面,救下被王府護衛首領沙回回(因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們叫他沙回回。此人心術不正,但鐵砂掌功力極高,董海川弟子馬維褀與其切磋,被其掌力暗勁傷到後腰,當時無事,三天後重傷不治身亡。當然沙回回也沒有好下場,這是後話。)從擂臺上擲下的對手(此人被扔下時,大頭朝下,幸虧有董才沒被摔死),從而被肅王得知王府還藏有如此高手。董海川隨即在場上表演了幾樣絕技,掌劈石磨、貼牆畫等,據說最後一樣絕技是繞樹轉掌,越轉越快,最後腳下離地轉樹一圈,稱為淩空八步。
當時,太極拳名師楊露蟬與董海川,在王府架起的網上比武,你來往後,精彩萬分,最後平手收場。八卦掌自董海川之後,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6.王子平
王子平(1881—1973),回族,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一個武術世家,從學于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
王子平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失敗,他亦因避嫌
出走濟南。初以行商為業,往來各地,每到一地,多著意尋訪武術名家,求學各門技藝;後棄商從戎,投濟南鎮守使馬良興辦的軍事武術傳習所學習,從執教該所的查拳大師楊鴻修精習查、滑、炮、洪等拳及彈腿諸藝技。
1919年,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子平激于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志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一一擲至樓下。王子平後在陸軍部馬子貞部下任武術教練,在軍中表演舉石擔、石蹬,以大力著稱。
7.韓慕俠
韓慕俠,直隸人,剛滿12歲的韓慕俠,隨父進津賣柴巧遇張綿文家護院周鏢師,收其為徒,習藝3年。後投師張占魁、李存義學得八卦掌、形意拳。20歲的韓慕俠技成猶不自滿,去南方雲遊,遍訪名師。先後拜李廣亭、宋約齋、車毅齋、應文天等9九位名師盡得國術真諦回津。韓慕俠將形意、八卦揉在一起,南北兩派八卦熔為一爐,融會貫通,自成一派。于民國元年創建天津中華武士會。又於民國二年自辦武術專館(宙緯路寶興裏一套四合院內)。免費授徒(《益世報》刊登義務授徒啟事)。當時慕名學藝的南開學校的學生有周恩來、于文志、梁鏡堯、何樹新和嶽潤東等;北洋女師學生有劉清揚,直隸女師學生有喬詠菊、喬詠荷姐妹等。韓慕俠武術館培養了不少武術精英。但是韓慕俠憂國憂民的思想使他不滿足辦武術專館,而想用武術訓練軍隊,把「以武術治國」的希望寄託在軍隊身上。韓慕俠的抱負年近50歲時才得以施展。當時受張學良將軍之邀,出任十六軍千人“武術團”的教官,團部設在南關下頭鴻源裏一號。「武術團」即大刀隊,集訓于楊柳青達二年之久。
在武術團,韓慕俠用八卦刀和連環槍的套路即用八卦刀中的「纏頭裹腦」等動作要領施行順步砍、拗步砍、左右砍、連剁帶劈;把形意的五行連環槍的擘、崩、鑽、炮、橫五槍,變化為步槍的刺、拔、挑、崩、擘五個刺殺動作訓練士兵,簡單易學,有很高的實戰價值。
8.燕子李三
燕子李三,河北滄州人。清朝末年中國正處亂世,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這也為江湖好漢和武林高人縱橫天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有關俠義英雄的傳說。而「燕子李三」,無疑是其中頗有名氣的傳奇飛賊,而且現在幾乎成了一個品牌。 燕子李三傳人新聞照
要瞭解「燕子李三」,首先必須弄清一個問題:燕子李三有不同的版本,各有各的傳說。也就是說,在那個歷史年代,曾經有好幾個人用過燕子李三的名號。而民間和官府又將各種無頭盜案歸結到其名號上,同時一些高來高去的飛賊也自誇是燕子。那麼到底誰第一個用了「燕子」綽號,誰才是最原始的「燕子李三」呢?
據史書文獻資料記載,最老的燕子李三是河北獻縣人。綽號「燕子李三」,本名李雲龍,乳名喚作「小龍兒」。因李雲龍兄弟較多,而其排行第三,又有「燕子」的綽號,所以又稱「燕子李三」。
《獻縣誌》、《獻縣四十八村鄉土教材》中都有關於「燕子李」的記載。且其後人都還健在輕功亦有傳人。其第七代傳人李二輝已將「燕子李三輕功」申請備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發表《關於近代武林人物燕子李三的幾個版本考》的學術論文。並多次被媒體採訪報導。 燕子李三傳人練功照
李三,便於掩護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當一個燕子李三被官府擒殺後,往往在其他地區又出現了自稱或被訛傳的「李三犯案」。所以嚴格來說,燕子李三已經成了當時活躍在北方平津冀魯地區的許多飛賊共用的代名詞。
認為李景華不會有傳說中的「燕子三超水」的輕功,不能在水面上點水而行。但他的武功確實非同小可。這可以從他的作案物件中看出。他的作案對象不是小家小戶,而是深宅大院、高牆阻隔、護衛森嚴的富家大戶。在這些地方,他能夠來去自如,這不能不說他有超常的手段。他可以頭朝下,借助一些工具,身子像壁虎一樣緊貼牆壁往上爬;也可以將系有長繩的鐵爪拋於高牆或樹枝之上,然後攀著繩子爬上去:還可以用腳蹬牆,借勁使力,巧妙地越過障礙;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撬開各種鎖子……
9.孫祿堂
孫祿堂,河北望都縣人。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
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孫祿堂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餘,盡得八封掌的精髓。
為使他經風雨見世面,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奎元,複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沖空化境。
孫祿堂擅長武功:太極、形意、八卦各門拳法無一不精。戰績:年輕時好鬥,踢館無數從未落敗,藝成後遊歷天下,無有敵手,在世名家皆為嘆服,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當時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
時人評曰:孫祿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學最高境地,為當時武術界之領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對友人曰:「以餘一生所識,武功堪稱神明至聖登峰造極者,惟孫祿堂一人耳。」
10.郭雲深
郭雲深(1820~1901),直隸深縣馬莊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訪名師,聞劉曉蘭先生名氣,便訪至易州西陵,也拜孫亭立先生為師練八極拳,住在劉曉蘭先生處,這樣劉曉蘭先生與郭雲深先生成了八極拳門中的「譜兄弟」。孫亭立先生見郭雲深學拳已成,便讓郭雲深去山西李老能那裏學形意拳。郭雲深到山西太谷以同鄉之關係拜見李老能先生,說明來意,並將八極拳中的剛猛猴拳和梨花大槍演示給李老能先生看。
李先生見郭雲深所練手法靈速、氣勢嚴整而神氣活妙,遂收為弟子。當時李老能以租種菜園為生計,郭雲深幫助灌田、耕耘,一應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愛,便傾囊相授,郭十二年後藝成。後來因剷除惡霸,犯了人命官司,被關進監牢,仍苦練功夫,由於項上有枷,腳上鐵銬的緣故,練就了只能邁出半步的絕技——半步崩拳,所以,後來郭雲深名揚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稱。
郭雲深在當時武術界很有聲望。他的練拳,靜如泰山,動如飛鳥。如遇不測之事,只要耳聞目見,不管對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有一次郭雲深想試試自己的功夫,讓五個壯士各持一木棍,其一端頂住郭雲深的腹部,郭雲深一轉腰,將五人打出一丈開外。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郭雲深在北方數省教授學生多人,晚年隱居鄉間,七十餘歲而終。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360年前 乌克兰种下东西分裂的种子

近期,乌克兰国内乱局牵动世界目光,东乌克兰、西乌克兰对于国家政策严重分歧,造成政府和反对派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即使反对派上台,东部地区也不会接受其亲欧政策。东、西乌克兰为何分歧如此之大?其实对立分裂的种子,在300多年前就已经种下。
17世纪早期以前,乌克兰归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阶层主要是来自波兰的地主贵族。从宗教信仰看,乌克兰当时主要信奉东正教,波兰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势力在乌克兰大力压迫东正教会,实行改教行动。西部地区通过一定妥协,形成了保留一定东正教仪式的东仪天主教,东部地区则坚持东正教,并因此产生对波兰的敌对情绪。另一方面,波兰地主农奴制度的剥削压迫,更直接催生了乌克兰人的大规模反抗。
1648年,乌克兰东部掀起了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大起义,乌克兰各地农奴、平民也纷纷响应,整个乌克兰几乎全部脱离波兰。但哥萨克起义军在波兰的反扑下多次受到沉重打击,一度陷入困境。但最致命的问题,却是领袖赫梅利尼茨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当时,乌克兰西面是强敌波兰,东面是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南面是虎视眈眈的克里木汗国和奥斯曼帝国。以当时乌克兰起义军的实力,尽管战局暂时不利,但也完全可凭自己实力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赫梅利尼茨基等人,却希望获得强大帝国作为保护,以效忠某个君主为代价获得乌克兰的自治。由于乌克兰不愿对波兰低头,奥斯曼则是异教和宿敌,因此只剩下俄国沙皇一个选项。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代表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协定》。按照赫梅利尼茨基的意思,协定规定哥萨克全军只效忠俄罗斯沙皇本人,接受俄国沙皇保护,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应该是同盟关系。但俄方却通过文字游戏,将协定解读成“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条约”。直到今天,俄罗斯仍把《佩列亚斯拉夫协定》说成“乌克兰回归俄罗斯大家庭”的历史事件。
条约签订后,俄罗斯逐渐把哥萨克当成了附庸,乌克兰的自主权利大部丧失,好不容易形成的独立国家雏形毁于一旦。刚刚脱离波兰的统治,却又陷入俄国的枷锁,不少哥萨克领袖拒绝根据《协定》宣誓效忠,直接用武器反抗俄军,和原先的同胞也展开了对立。
由此,哥萨克领导层开始醒悟,新任领导人尤里·涅米雷奇在1658年与波兰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签订了《加佳奇协定》,宣布乌克兰重归波兰-立陶宛王国,同时乌克兰、波兰、立陶宛在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三方组成一个联邦国家。条约还规定,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司法、财政和货币,东正教与天主教享有相同的权利。《加佳奇协定》可以说是历史上对乌克兰最有利的协定,是一次有希望的历史转机。
然而,这一协定却酿成了更大灾难。乌克兰人对波兰地主的历史仇恨和不信任,无法通过一纸条约抹平。《加佳奇协定》尽管对乌克兰非常有利,却遭到内部严重反对,哥萨克军全面分裂甚至打起了惨烈内战,起义成果付诸东流。再加上波兰、俄罗斯、奥斯曼、瑞典频繁在当地开战,第聂伯河两岸多次成为焦土。最终,乌克兰大致以第聂伯河为界,东部接受了俄罗斯统治,西部则暂时回归了波兰统治。
此后,波兰在18世纪被三次瓜分,随后俄国全面吞并乌克兰,以及波兰在一战后重新独立并拥有了西乌克兰,在加上1939年苏联又重占西乌克兰。东、西乌克兰在300年前分分合合,东部亲自俄罗斯,西部亲近中西欧的特殊政治、文化、宗教格局,一直都没能发生根本变化。(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image
油画展示了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宣誓仪式,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军集体欢呼。然而,历史事实是不少哥萨克领袖反对协定,拒绝效忠俄国沙皇。(资料图)

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

殺甘迺迪 專家疑中情局下手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總統在德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舉世震驚。儘管政府詳細調查、舉行許多聽證,最後公布華倫委員會調查報告,認定兇手奧斯華(Lee Harvey Oswald)單獨行凶,但50年來,認為他不是單獨行動的陰謀論,從未止息,且多如牛毛。針對此案鑽研數十年的專家裴瑞(Dave Perry)認為,只有一種理論可能是真的:下手者是中央情報局(CIA)。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現年70歲的裴瑞早年是麻州的保險理賠評估師,現已退休,住在達拉斯地區,他自1976年起即鑽研刺甘案的種種疑點,追根究柢,每年10月和11月大約花數百小時時間研究和詢問。陰謀論一度指控42個團體涉案,提到的殺手有82人,參與陰謀的人達214個。

裴瑞綜合整理後認為,有五種說法最盛行。一、當時的副總統詹森幹的。二、軍事工業集團做的,因為甘迺迪想自越南撤軍,影響他們的生意。三、黑幫下手除掉甘迺迪。四、奧斯華獨自行凶但得到不明陰謀者的幫助。五、中情局下手做掉甘迺迪。
經過研究後,前面四種可能性都被裴瑞排除,他只對中情局下手說法特別有興趣。他說:「可以想見,甘迺迪對CIA的陰謀詭計已經受夠了。他發現,CIA企圖殺掉古巴領袖卡斯楚,結果確實如此。因此,有一種理論說,CIA覺得甘迺迪想要把他們解散,因此先下手為強,下令把甘迺迪做掉。」

裴瑞指出,專家確定奧斯華行凶前數周到過墨西哥市的蘇聯大使館,甚至知道他跟誰談話,但不知談話內容。他認為,奧斯華可能名列CIA薪資冊,可能是雙重間諜。
image
甘迺迪總統1963年11月22日抵達德州達拉斯,甘迺迪就坐在第一輛敞篷車的後座
image
甘迺迪總統(後座右方)被刺後,陰謀論50年來不絕於耳。(美聯社)
image
甘迺迪總統遇刺,倏忽已50年,賈姬(左二)戴著面紗在愛德華甘迺迪和羅勃甘迺迪陪同下出席喪禮,女兒卡洛琳及兒子小約翰站在前排,向父親靈柩致敬。(美聯社)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蒙古國的武裝力量 - 蒙古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草原之國

【前言】
翻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這樣一個國家,它地處亞洲中部,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它的領土面積為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在世界各國排名中居第17位。雖面積不太大,卻擁有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鹹水湖烏布蘇湖,佔世界淡水資源2%、素有「東方的藍色珍珠」之美譽的淡水湖庫蘇古爾湖也嵌於境內,多美的庫蘇古爾風景區被稱作「東方的瑞士」……
武裝力量
蒙古國武裝力量由國防部和公安部兩個系統組成。國防部轄下有作戰部隊、通信部隊、航空部隊和各省軍事處、烏蘭巴托和達爾汗兩個衛戍區軍事院校等。公安部下轄邊防部隊、各省公安處等。
蒙古人民軍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將牧民游擊隊改編為蒙古國人民革命軍(Mongolian Armed Forces),並決定成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為了紀念蒙軍解放阿拉布拉格,國家將每年的3月18日定為蒙古國人民革命軍建軍節。此後,蒙軍同蘇聯紅軍一起粉碎了流竄於蒙古國北部的沙俄白匪。1921年7月16日,蒙古國人民革命軍佔領了庫倫(今烏蘭巴托),推翻了舊政權,宣佈蒙古國人民革命成功。1924至1934年間,蒙古國人民革命軍先後建立了空軍、炮兵、坦克兵、通訊兵等兵種,1932年蒙軍鎮壓了蒙古國西北部庫蘇古爾、後杭愛、前杭愛、紮布汗等省的封建主和反動喇嘛策動的反革命武裝叛亂。1935年至1939年間,蒙軍聯同蘇聯紅軍,擊退了入侵蒙古國東部邊境地區的日本。
第二世界大戰期間,蒙軍接受了大批現代化的蘇聯軍事裝備,增加了機械化兵種的比重,同時建立了「一長制」的軍事管理體制,取消了政委,改革了軍銜和軍裝。這時蒙軍發展到五萬人。1945年8月10日,蒙古國政府對日宣戰,蒙軍騎兵團及機械化部隊,在總司令喬巴山統率下進入中國東北及內蒙古國等地,協同中蘇兩國軍隊,擊敗了日本關東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二戰結束以後,蒙古國處於有利的國際環境,基於「和平建設」的思想,蒙古國政府從1952年開始大規模裁減軍隊。1960年以後,蒙古國受蘇聯對外政策的影響,不斷擴充軍隊。從1963年起,軍隊人數日益增加,一些戰後撤銷的部隊也恢復了,機動化部隊開始取代了步兵並新增了導彈、雷達、防化等新型部隊。同時,蒙古國與蘇聯先後簽訂多條軍事同盟條約。
1990年,蒙古國實行總統制後,蒙古國總統同時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1997年國家開始對武裝力量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將蒙軍現行編制由師團制轉入了旅營制,即旅、團、營、連、排、班制。截至2008年,蒙古國武裝力量總兵力共2萬人。
(本文轉載自趙儒煜編著新書《蒙古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草原之國》

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